校庆日的复旦是怎样的?多图来了。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全球科技创新新趋势和人才竞争新动向,面向2035、2050 的中国式现代化远景目标,学校正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学科布局,把握时代大势,以期形成第一个复旦建设引领卓越的基本源动力。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出谋划策道:首先要对学科做好发展形势和定位判断,特别要重视国际学术组织建设和国际传播,要有组织地提高复旦的国际影响力。

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陆帅谈到:数学学科在军民融合科技发展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很多颠覆性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数学基础理论和新型算法的突破及其应用的实现。专家们对学科变迁有着共同的认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会对学科布局产生深远的结构性影响。复旦的附属医院为什么能得到病人认可,从根本上说是复旦的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基础学科的科研能力对临床医学发展提供了支撑。稳定的、国际化的校际合作项目对推动科研机构的发展意义重大,能有效激发学术活力。打破传统学科评估壁垒,充分尊重交叉学科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解决交叉学科的人才、师资、科研、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专题调研组深入学科建设一线,与文、社、理、工、医科的中青年教师展开深入讨论,进行问题归类汇总,并结合学校学科管理机制改革工作形成建设任务施工图。
专题调研组汲取兄弟高校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分析研究复旦现有的学科比较优势,下定决心要为复旦的学科发展突出重点,发挥资源配置能效,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坚持既做加法,也要敢于做减法,增强学科繁荣发展的生命力。近年来,学校以基础学科建设为发展基石,以实体运行科研机构为载体,在文、社、理、工、医五大门类之间实现深度交叉。现在,我们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AI的方法,至少要知道如何用这项技术解决问题。
希望学生做得比我这个老师好相较于毕业后立刻加入教师行列,龚新高成为大学老师前还有一段特殊经历:1985年硕士毕业后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从研究实习员一路做到了研究员。此后20余年,他不断雕琢主讲课程,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力求最佳的育人效果。龚新高主讲大师讲坛他还连续多年开设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和计算物理前沿讲习班,为优秀学生讲授计算物质科学的前沿进展。老师对我进行了严厉批评,回想起当时稚嫩的自己,龚新高忍不住笑了,但那次批评对我促进很大,可以说让我受益终生。
几十年间,龚新高将科学家、教育者的身份有机融合,做出了耀眼的成绩:在创新计算方法、团簇物理和多元半导体等方向,取得了一批系统性强、原创性高的研究成果。要让学生学会创造知识。

这是龚新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身体力行贯彻的真经。我相信在很大程度上,AI(人工智能)会重构我们过去几十年做的这些事情。从过去到未来,他对于科研的热爱与执着,由一代代复旦人薪火相传。因材施教,注重创新发展……9月9日,在上海市庆祝第39个教师节主题活动上,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谢希德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新高接受上海市教育功臣颁奖,与其他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获得者一起带领新入职教师宣誓。
而作为一名资深教授,他躬身垂范、作育英才,是一流创新人才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而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往往会促使学生重新思考,从而将科研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孙得彦是龚新高的第一位研究生。在原子键合本质和团簇的基础物理问题研究中,发现了单质金属中金属键和共价键共存,预言了金富勒烯理想玻璃等新物相。
2000年,他从中国科学院来到复旦工作,正式走上大学讲台。2022级物理学系博士生方一彬说。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Alpha GO诞生前,龚新高并不相信人工智能能够在围棋上战胜人类。他喜欢打乒乓球,也希望我们在科研之余积极运动,养成好身体。
龚新高给学生授课2016年,龚新高主讲课程计算物理模拟实验获评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奖二等奖,这门课的作业就是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模拟的办法做一个项目。复旦大学物理学系青年研究员杨吉辉就曾在本科期间加入龚新高的课题组,如今,他已成长为龚新高最得力的科研助手之一。如今,他是中国计算物理研究的元老级人物。兴趣是科研最好的领路人,这是龚新高一直以来的培养学生的准则。做科学必须要与时俱进,不然很快就会被淘汰。龚新高作会议报告一个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面对记者最后的发问,龚新高笑言讲不出太多大道理,只说了四个字,以身作则。
吸引优秀本科生参加各课题组组会,开展科研实践,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直到看到Alpha GO最终以4:1的比分战胜人类棋手李世石。
孙得彦说,这种务实低调的治学风格,在龚新高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所延续。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拥有了不一样的育人视角:科研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知识要怎样传授才能更好地为人所用?一个个深入思考,铺就了龚新高务实致用的教育之道。
启智求真,恪守有教无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Alpha GO诞生前,龚新高并不相信人工智能能够在围棋上战胜人类。
这是龚新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身体力行贯彻的真经。龚新高院士要让学生学会创造知识龚新高与当老师这件事有缘。物理学最早被认为是一门实验科学,直到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有人开始用计算机来做物理研究。兴趣是科研最好的领路人,这是龚新高一直以来的培养学生的准则。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青年研究员杨吉辉就曾在本科期间加入龚新高的课题组,如今,他已成长为龚新高最得力的科研助手之一。龚新高记得清楚,师范学院的实习要求很严格,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上课,细致到板书第一段话写在什么地方,第二段写在什么地方。
那天,龚新高坐在办公室一个人思忖良久。龚新高与学生共度节假日龚新高也不止关心学生的学业。
他喜欢打乒乓球,也希望我们在科研之余积极运动,养成好身体。他们极其聪明,思想活跃,不强调死记硬背,有了榜样,龚新高常常反思,进一步认识到,创造性才是做科研最必不可少的品质。
2009年,龚新高领取APS Fellow(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证书时与学生合影在我读书时,计算物理还是个非常新的领域,当时并非主流,但显现出了很大潜力。龚新高作学术讲座开展基础研究是一个‘从0到1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开展育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龚老师跟我见到的其他老师有所不同,谈及恩师,孙得彦直言,跟龚老师交流,你能感觉他非常诚恳,会像学生一样问你问题,完全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为了讲好一堂一小时的课,他会花10倍甚至20倍的时间备课。
为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资助身患重疾或突发意外的学生,他从来不遗余力。如今,他是中国计算物理研究的元老级人物。
时任学校科技处处长的龚新高,百忙之中多次找他谈心,最终让他决定静心做科研。去年,这个实验室在教育部的评估中获得优秀。
多人获评归国人才青年特聘专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曙光学者、上海浦江人才等。我做了很长时间科研才发现,有些知识在读书时根本就没学懂,结果考试考得还可以。 |